規范醫美行業發展,監督正規醫美機構和打擊“黑醫美”都應該重視。
8月15日,2024年重慶市醫療美容機構“你點名 我監督”交叉執法檢查活動結果出爐,群眾點名或投訴較多的22家醫療美容機構中,已有11家被立案查處,占被檢查單位的50%。
重慶衛健委:規范性仍需加強
據了解,本次活動是由重慶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并邀請成都市衛生計生監督執法支隊、四川省衛生健康委監督執法局執法人員,組成6個聯合交叉執法檢查組,對22家醫療美容機構開展的突擊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被立案查處的機構主要存在以下違規情形:
醫療廢物管理不規范;診療活動超出核準登記的診療科目范圍;未能提供肉毒素注射處方;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未備案等據了解,重慶市“你點名 我監督”交叉執法檢查活動于2017年首次開展,2018年開始將醫療美容納入監督范圍。與以往相比,今年的“你點名 我監督”活動有兩個創新點:一是將開設有醫療美容科的綜合性醫療機構也納入了群眾“點名”范圍,例如重慶萬家燕醫院等綜合性醫療機構也因群眾點名接受了突擊檢查。
二是執法人員在活動期間對重點機構進行了“回頭看”,重慶恩町醫療美容診所管理有限公司渝北華鎣路醫療美容診所等機構接受了兩次或兩次以上突擊檢查。
針對此次檢查結果,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違反醫療機構公示義務、未按規定填寫病歷資料等違法行為仍較為突出,說明相關機構對醫療質量管理等方面的重視度仍然不夠,規范性仍需加強。
醫美行業發展,除了要求醫美機構規范監督外,更應該加大對“黑醫美”的打擊。近日,新華社調查發文:“要美”變“要命”?——一起“黑醫美”致人死亡案的背后。
新華社:警惕“黑醫美”
杜絕“要美”變“要命”
前不久,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非法行醫致人死亡案件,主刀手術的陳某犯非法行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是一起“黑醫美”致人死亡案典型。
2023年7月,小麗(化名)在陳某所在的工作室接受了四項美容服務,共計消費2.7萬元。在做完最后一項注射美容治療后,她開始渾身抽搐,癱坐在客廳過道,并出現了大小便失禁的癥狀。陳某以為是低血糖導致,試圖給小麗糖吃,但并未有效緩解。終于察覺不對后,陳某和妻子撥打了急救電話,小麗被送到醫院進行搶救,當晚因搶救無效死亡。后經尸檢確認,小麗系因體內注射玻尿酸致肺動脈栓塞而死亡。
據專家介紹,玻尿酸注射需要由專業醫生在嚴格的無菌環境下操作,注射的部位、劑量、層次都有明確規定,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嚴重后果。而陳某交代,為了控制成本,他給小麗注射的主要成分為玻尿酸的豐體針是通過網絡渠道購買。并且他不懂豐體針到底是什么,包裝上全是英文。賣家告訴他是什么,他就如何與客人說。
按照相關規定,醫療美容機構需依法取得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發放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者“診所備案憑證”,主診醫師必須同時具備具有執業醫師資格,從事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負責實施美容外科項目的應具有6年以上相關專業臨床工作經歷),經過醫療美容專業培訓或進修并合格、或已從事醫療美容臨床工作1年以上等條件。
而上述案件中,不僅主刀手術的陳某沒有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其所在的工作室也沒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陳某的非法行醫行為是造成小麗死亡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甚至,這樣的“黑醫美”機構在事發時,已經經營了6年。更令人憤恨的是,類似事件不勝枚舉。
2023年,成都一美容院非法行醫致人失明,美容院被判賠34萬元;2023年,一位“90后”女子經服裝店店主注射玻尿酸填充額頭,落下終身殘疾;2021年,新疆一名19歲女孩整容時心臟驟停,被告人無行醫資格……
據了解,“黑醫美”一般藏在寫字樓、酒店、小區里,“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流動性、隱蔽性強,監管存在一定現實困難,打擊難度也就更大。并且,在行業吃緊和城市對醫美行業監管加強的雙重影響下,一些“黑醫美”在大城市難以生存,已經順勢加速向縣區、鄉鎮滲透,危及群眾健康安全。這無疑加大了監管與打擊的難度。后續,如何進一步豐富監管手段,持續深入打擊“黑醫美”產業鏈條必然是重難點。
對此,有相關專家表示,可以借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黑醫美”機構通過社交平臺發布消息進行動態監測,暢通網絡維權渠道;把常態監督與專項檢查相結合,保持從嚴監管的高壓態勢;同時加強部門協作,健全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
從基層消費端來看,相關部門也應做好醫美知識科普,引導群眾提高辨別和選擇能力,利用成熟消費者這只“無形之手”,倒逼市場加速凈化。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