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美女的定義和標準千百年來都是在變化的。古人看美女,吟詩作對,從李白“回眸一笑百媚生”,到杜甫“楊家有女初長成”,普通人都認為這是對美的高度贊賞。
而在現代社會,整容成為了一種流行的趨勢,從單眼皮到雙眼皮,從塌鼻梁到高鼻梁,仿佛人人都在追求著同樣的美,而這種美卻常常只能皮囊之上,忽略了骨子里的靈魂之美。
一、古代整容和現代整容,前后差異太大
更有趣的在于古代人整容,像唐明皇就特別愛整容,專門雇人給楊貴妃隆胸,而古代的整容往往只為迎合權貴的個人審美,看似膚淺,但從中可以看到那時人們對美的追求。
而現在整容就不一樣了,整容似乎成了媚俗的代名詞,尤其在整容風潮盛行的今天,整容被視為一種自我美化,甚至是“整容整崩了”的代名詞。
二、30年代上海整容機構,出入皆是名流
民國時期,很多名媛都喜歡整容,甚至把整容視為一種時髦的身份象征。那時的整容機構猶如現在的美容院, 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出了名的還有“上海整容專門院”,“易容堂”等。
今天咱們就來看看曾風靡一時的上海整容機構。那時的整容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比如割雙眼皮就能用金條做擔保,貴婦們才能夠輕易嘗試。
要知道,在沒有整容前的上海,孟小冬,阮玲玉,這些大名鼎鼎的上海名流,個個貌美如花,她們的美都屬于當時最頂尖的水平,可見當時整容是多么的受到追捧。
美人整容和咱們現在整容的目的可不一樣,她們整容多是為了迎合權貴的審美標準,提升自己的魅力,而現在整容更多的是為了迎合網絡大眾的審美標準、刻意追求同質化的美。
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整容有多崇尚?
且看看這些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媛,個個都是活生生的整容大戶。 金嗓子起初是一個長相平平普通的大三八臉,整容前后簡直判若兩人,成了上流社會的新寵。
除了金嗓子,阮玲玉,孟小冬,也常常會去整容院進行整容手術,術后變得更加美麗動人。
四、現代整容,爛大街還爆負面?
反觀現在的整容圈,整容大面積的流行,也讓整容變得越來越尋常,明星也都整過容,普通人也都整過容,街上很多人的臉都看著似曾相識,讓人覺得審美有些許疲憊。
再加上現在的整容手術都不被明星承認,反而還爆出負面輿論,給整容貼了負面標簽,整容似乎變成了一種不體面的事。
五、整容不再是秘密,人的內在靈魂才是最美的
整容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咱們對于美的不斷追求。現時代的我們,不再糾結于整容,咱們要做的是自信的活著,不管你是孕婦還是高齡女性,不管你有整容還是沒整容,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
有人說顏值是畫皮,內在才是靈魂,如果將一個人的內在視為最美的東西,那整容對美的改變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整容不是萬能的,整形只是一種選擇而已,像現在流行的涂脂抹粉,穿金戴銀,整容,都是在追求外在的美,而忽視了內在的美,讓靈魂更“丑”了。
整容的流行告訴了我們, 不管是整容還是不整容,都要活出自我,做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定義美,這才是最美的靈魂!
六、整容手術取代古代的易容術,醫美何以如此風靡?
整容這么流行,原因何在?首先,整容手術可以迅速改善一個人的外貌,滿足個人對美的追求。其次,整容手術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整容手術,以求在外貌上與他人區分開來。
當然,整容手術并非沒有風險和副作用,相反,隨著整容手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自己的外貌產生不安全感,從而在審美上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七、30年代整容機構的特點:老套的暗藏套路
整容機構的流行使得整容手術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像現在流行的整容前后對比、整容失敗的對比,黑中介廣告,都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但你知道嗎?在上海整容院也有這樣的套路。很多上海整容院的整容手術價格都是虛高的,像割個雙眼皮,填個鼻子,這看看價格都不便宜,動下手術刀就幾萬塊,別小看這幾萬塊,醫生可是賺錢賺到手軟呢!
八、整容還會成為下一代的新追求嗎?
整容手術的流行已經給社會帶來了很多影響,比如很多年輕人可能會將外在作為判斷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但是否會有下一代的人依舊追求整容?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整容本身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若是為了迎合他人的審美,那可就有些得不償失了,咱們更應該追求的是多樣化的美,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整容。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灘,整容不僅是一種美容手段,更是一種身份象征。整容的盛行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共同推動了整容行業的發展,整容行業也因此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當時的整容院也比現在要正規不少,除了專業的醫生團隊外,還有更為先進的設備,給顧客提供更為周到的服務,和現在的整容院相比,整容行業的確還是挺輝煌的!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