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論斷在國內很有市場。
理由是,2022~2024這三年期間,俄烏沖突打得難解難分,中東以色列屠城加沙,美國“拉偏架”遭到世界討伐,美國的精力被兩場戰爭牽制消耗, 無暇顧及亞太地區,留給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窗口。
但我們沒有動手。包括美眾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美對臺出售M1A2T主戰坦克,美軍進臺協訓,賴德清過境美國等重大事件,嚴重踐踏了中國的底線,大陸沒有動用武力反擊。
于是,網上便出現“大陸錯失了收復臺灣絕好時機”的輿論
特朗普上臺后,積極推進俄烏停火,修好與俄羅斯的關系,將烏克蘭的包袱甩給歐洲,以便騰出手來集中對付中國,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做出了許多“出格”踏線的舉動,進一步助長了“錯失良機”聲音。
美國防部網站
2月13日,美國國務院網站修改“美臺關系”頁面,刪掉不支持“臺獨”表述,保留了“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論述,聲稱“將在適當情況下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在必要時向臺灣地區提供“防御物資”,使臺灣地區具備“足夠的自衛能力”。
雖然美國還堅持“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但強調兩岸分歧“以和平、非脅迫、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
所謂“非脅迫”方式,“單方面改變現狀”,就是反對“武力統一”。這一動作就像在平靜湖面投下一顆巨石,激起千層浪。
同時,美國聯合盟友,特別是亞太主要大國日韓印澳等國,頻頻發聲反對大陸“武統”臺灣。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
1月21日,特朗普就任后第2天,美國務卿魯比奧便召開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會,反對“任何試圖以武力或脅迫手段改變臺海現狀的單方面行動”。
2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與特朗普會晤,雙方發表聯合聲明稱,“反對以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臺海局勢,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2月14日,美日韓外長在慕尼黑召開會議,同樣表達了這一立場。
歐洲方面,在涉臺問題上跟美國“一個鼻孔出氣”。2024年10月24日歐洲議會高票通過“挺臺決議”,公然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對中國的對臺政策橫加指責,聲稱中國“阻撓臺灣加入國際組織”,還無端表達對所謂“軍事挑釁”的擔憂。
對臺軍售
為了增加臺灣“以武拒統”的底氣,美國推行了武裝臺灣的“豪豬”戰略。拜登政府4年任期內19次對臺軍售,3次動用總統提取權,總額達90億美元。甚至派駐軍隊協防“臺獨”武裝訓練,出臺了《保護臺灣法》《強化臺灣韌性法》《2023臺灣沖突阻遏法》等法案,這簡直是把臺灣往戰爭的火坑里推。
從目前島內民意來看,支持和平統一的比例逐漸降低。據臺“民意基金會”公布的民調結果來看,51.8%的受訪臺民眾支持“獨立”、24.2%的受訪者則贊成“保持現狀”,只有13.3%的受訪者支持兩岸統一。
這背后既有民進黨在島內大搞“去中國化”教育,歪曲歷史,給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洗腦,讓不少人對祖國大陸產生誤解和隔閡。又多外部勢力的煽風點火,在軍援、經貿、爭取國際空間等方面給予支持,進一步助長臺灣當局挾洋自重的心理。
這一切都表明,兩岸和統之路變得愈發艱難,在當前情況下,和平統一不具現實性。
但,臺灣問題不可能無限期拖下去。接下來只剩下一條路:武力統一。
但“武統”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俄烏沖突
俄烏沖突三年,按二戰傷亡模型估算,俄不可挽回人員(死亡、重傷、逃兵、被俘)25~30萬人,戰爭初期約有100萬人逃離俄羅斯,直接投入軍費開支1200億美元,被西方凍結資產3300億美元,通脹率與失業率飆升,國防開支占俄羅斯聯邦預算的 32.5%,每打一天要花掉4億美元,俄羅斯央行關鍵利率上調至 21%,大批企業倒閉。
烏克蘭更慘,戰前有4300萬人,是世界的糧倉,擁有大片的黑土地。打仗三年,不可挽回的人員110萬,淪為難民人數超過1300萬人,失去1/5的土地,外債規模達到1600億美元,美國總統特朗普還要求烏克蘭償還3500億美元。GDP暴跌36%,工業生產幾近停擺。特別是烏東四個州,基礎設施損毀嚴重,連基本的水電供應都難以保障。
兩岸一旦開戰,雙方損失將是俄烏沖突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因為俄羅斯的經濟體量只相當于中國的廣東省。單說中國的海外資產高達8萬億美元,與俄羅斯3000億美元不是一個量級,如果被美西方凍結,將是一個巨大損失。
不可否認,臺海開戰,將對我國經濟、貿易、金融、外交等各個領域造成巨大損失,我們的民族復興大業也極有可能被打斷,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發展成果,可能就會在這場制裁風暴中遭受重創。
所以說,“武統”雖然是維護國家主權的有力手段,但不得不承認,其損失也是巨大的,代價我們承受起來也相當艱難。
俄烏前線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戰而勝屈人之兵的“逼統”,就成為了上之上策。
所謂“逼統”,就是“綏遠模式”,大陸實力強大到“美國不敢介入,臺灣沒有出路”,最終不得不回到和平統一的正軌上來。
目前,我軍的實力正走在“碾壓對手”的路上。這些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GDP總量穩步提升,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科技領域,5G技術領先世界,高鐵技術更是成為我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讓世界驚嘆。軍事方面,我國的航母、先進戰機、導彈等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擁有了強大的國防力量。這種全方位的發展,讓大陸的實力與日俱增,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美國那些遏制中國發展的小動作,在我們強大的發展勢頭面前,顯得越來越無力。
殲-15T
紅旗-19
特別是去年11月珠海航展,讓世界瞪大了眼睛。第五代戰機殲-35A首次亮相,宣示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擁有兩款隱身戰機的國家。殲-20S展示則表明我國擁有了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遠程、重型、雙座、多用途隱身戰斗機。殲-15T向全世界宣布我國艦載彈射技術己經成熟,具備了“執劍海天”能力。國產彩虹-7隱形無人機,“虎鯨”大型隱身無人作戰艇首次亮相,“機器狼群”上陣,使美國鼓吹的臺海“地獄景觀”計劃不攻自破。還有攻防兼備的紅旗-19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具有對彈道導彈類目標實施區域攔截,突防對抗的強大能力。
更讓“中國人腰桿子彎不下去”的是12月26日偉人誕辰日,成飛的“銀杏葉”和沈飛“褐雨燕”兩款六代機同時試飛,之后西飛的“鯤鵬”空警-3000也翱翔天空。要知道,美國的六代機還在PPT上,我們已經飛上天了甚至裝備部隊了。網友調侃“五角大樓深夜堵車了”“成飛飛了沈飛飛,沈飛飛了西飛飛”。
成飛六代機
海軍也是捷報頻傳。滿載排水量超4萬余噸“四川艦”去年底下水,這是全球首個采用電磁彈射技術的兩棲攻擊艦,被譽為“無人機航母”。近日,外媒發布三艘中國093B新型攻擊核潛艇出現在渤海造船廠的最新衛星圖像,其中一艘背部清晰可見打開的12具垂發單元。根據開源信息可知,我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2倍,2024年我國海軍新下水的主力艦艇總噸位達到了約15萬噸,相當于西班牙海軍的總噸位。
川普與澤連斯基
再看美國,它的號召力影響力正在衰減。美國長期奉行霸權主義,四處挑起戰爭,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國在國際上,美國的盟友對它也開始有了二心。特別是俄烏沖突,美國讓歐洲組建維和部隊負責烏克蘭的防務,將國防開支提高到5%,還要自掏腰包購買美國的軍火。特朗普正把巴拿馬、加拿大、格陵蘭島都放到自己的購物車里,要強行吞沒。在加征關稅方面,連同一個戰壕的歐盟、加拿大也不放過。
這一切讓美國的小弟很傷心。以往美國一呼百應搞制裁的場面,如今越來越難出現。
最后看臺灣,“拒統”死路一條。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外部市場,一旦大陸實施經濟封鎖,臺灣的農產品、高科技產品等出口將受到嚴重阻礙。而且,臺灣的安全保障完全依賴美國,可美國真的會為了臺灣與中國大陸拼命嗎?顯然不會。美國只是把臺灣當作遏制中國的棋子,一旦棋子失去利用價值,隨時可能被拋棄。臺灣當局如果繼續執迷不悟搞“拒統”,最終只會把臺灣民眾帶入深淵,讓臺灣經濟崩潰,社會陷入混亂。
臺灣民眾抗議
“逼統”策略,并非是拖延統一,而是通過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削弱外部干涉勢力,讓臺灣方面認清形勢,主動走向統一。
這是一種智慧的較量,也是一場時間的賽跑。我們有信心,隨著大陸實力的不斷提升,“逼統”策略必將取得成功,臺灣回歸祖國懷抱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說,我們從來沒有錯失收復臺灣的最佳時機,我們具有隨時收復臺灣的實力和決心,我們之所以沒有動手,是在等待“北京模式”或“綏遠模式”時機到來,這是上之上策,是對兩岸人民的極大負責。
這期間,如果“臺獨”當局膽敢冒險,觸碰反分裂國家法底線,大陸必將以雷霆手段實施反擊,將“臺獨”圖謀擊得粉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關標簽: